让就地过年成为主动选择 留郑需“留心”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年,是隐藏在所有中国人心底的情感开关。千百年来莫不如是:年关一近,他乡衔梦的游子就格外想做故乡衔醉的归人。所以在特殊时期、特定环境下选择“就地过年”,从根本上说,是与“人性”交战后的选择,是一种牺牲和奉献。
这也是地方政府能引导好“就地过年”工作的前提与关键。
目前,与我省一样发出“就地过年”倡议的省份已有29个。郑州,也对此不断发声。这并不令人意外。因为从人口结构来看,郑州是中部地区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。另外,根据2020年春节后返程务工情况统计,迁入郑州的人口来源地中,河北省排在第三位。现在河北疫情形势尚不稳定,如果不加以引导,年后返程,郑州将会面临较大的疫情防控风险。所以就地过年对郑州而言格外重要。
但集体留郑过年,必然是一种非常态的经济形态。留郑过年,郑州准备好了吗?针对这一问题,记者从“吃”“行”“玩”3个方面进行了走访。部分还原了郑州目前为就地过年做的一些准备。
一座城市可以保障物资、出行、娱乐,只是对她的基本要求。留郑,更重要的是“留心”。思念闸开时,我们要做的不是将这种情感拦截在故乡之外,而是想方设法,让其倾泻在本地之上。让一个节日与思绪共鸣,让一座城市与心呼应。
照此标准,“就地过年”政策可以延展出更多的细节问题:如何让“就地过年”补贴不要变成“加班费”?本地疫情风险可控的情况下,如何开展年味活动?独居老人、留守儿童怎么帮扶?是否有必要对留滞人员开展心理辅导?与此同时,也要注意到,对部分确需回家的人员,不能曲解政策而“一刀切”地加以阻拦。
作为已获批建设的9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、作为沿黄经济体量较大的城市,郑州不断驶上更高的城市竞争赛道,也不断面临着更高的治理能力要求。
如何引导好“就地过年”政策,换言之,也是如何落实好民生细节,如何维护好城市形象与居民幸福。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与基层工作人员的诚意、耐心与智慧,也考验着每一个郑州人的大局观与主人翁意识。
当一个飞速发展的郑州,有了“向上”的林立楼宇、“向前”的通衢大道,更有了“向心”的脉脉深情,又何愁没有一个不断“向好”的明天?
来源:东方今报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